艾灸上火后如何应对?
发布时间:2020-10-22  作者:   打印  关闭

艾灸上火后如何应对?

控制灸温

降低艾灸温度,采用悬灸的话可以离皮肤更远点;减少艾灸的时间,比如原来每穴灸20分钟,那么现在就灸15分钟。      

刺激降火穴

降火穴下文会详细介绍,并且,除了艾灸的刺激方式,按摩、刮痧、拔罐也是可以的。

控制灸量

上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,然后八髎、足三里、涌泉从上到下艾灸,打通中间的障碍并引火下行,尤其是多灸腿部。

灸后适量喝点热水

灸后1小时可以喝杯热水,还可以取麦冬、熟地适量各约15g煮水,灸前喝100毫升。不过,原则上不渴不喝。

注意饮食

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,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品。
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其实我们人体就藏有降火穴,艾灸也能降火气

 

人体藏有“降火穴”!

所谓的“降火穴”,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,一般用于调理热病高热、脏腑郁热、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。

1、清心热穴:小海、曲泽

小海:屈肘,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。

曲泽:位于肘横纹中,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。

2清肺热穴:尺泽、鱼际

尺泽:在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,微屈肘取穴。

鱼际:在手拇指本节(第1掌指关节)后凹陷处,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,赤白肉际处。

3、清肠胃热穴:曲池、合谷、内庭

曲池: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
合谷:即虎口”,在手背,第12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
内庭:足背第2、第3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
4、清肝胆热穴:阳陵泉、太冲穴、行间穴。

阳陵泉:在小腿外侧,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
太冲穴: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。

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;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;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;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。

行间穴:第一、二脚趾缝纹端。

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,例如目赤肿疼、面热鼻血、心里烦热、燥咳失眠,酒精脂肪肝。故称“泻行间火而热自清”。

5清三焦热穴:外关、支沟

外关: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,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。

支沟:位于前臂背侧,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3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

为什么艾灸能过降火

人体“阴阳”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,元气逐渐充足了,“阴阳”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,该升的就自然会升,该降的就自然会降,也就是说,等寒邪被驱除以后,“上火”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。


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