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灸“四大名穴”,托起身体的小太阳
发布时间:2020-11-9  作者:   打印  关闭

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

 

一转眼,“立冬”已过,秋高气爽的天气逐渐结束,早晚寒意渐浓。身体也开始发生变化,在换季时节,养生更要顺应自然,做好应对措施。

     

《黄帝内经》里说:“阳者卫外而为固也”,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,这种能力就是阳气。

 

同时提倡:夏天要养阳,秋天要潜阳,冬天要养阴。

 

也就是说,秋天的时候要把身体里的阳气潜藏起来,不能让秋天的燥气把阳气消耗掉,而且人体在冬天也需要大量的阳气,为来年的“春生夏长”做好准备。

 

古语说:“冬不炉,夏不扇。”强调冬天不要过分依赖炉火,会伤害人体闭藏的阳气;而夏天不要过度使用扇子,适当让身体出些汗,这也是不让体内阴气收敛太过的方法。

 

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恰恰相反:夏天吹空调,喝冰镇冷饮,熬夜等。不仅没养阳,反而还消耗了大量的阳气。

 

扁鹊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:第一为灼艾,第二为丹药,第三为附子。

 

灼艾就是艾灸。为什么艾灸法能补阳气呢?

 

艾炷连续燃烧,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,经由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,而通达五脏六腑,十二经脉,循环全身。

 

今天,小艾来给你推荐深秋培补阳气的“四大名穴”。


大椎穴

 

保健要穴、主宰全身,《甲乙经》说过“大椎,三阳,督脉之会”,大椎穴又称“督阳之海”,能主宰全身,更是保健要穴。所以艾灸此穴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,改善肺功能的作用。


太白穴

 

补充气血、美容养颜,太白是脾经的原穴,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。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,气不足、血有余,艾灸这个穴位能较好地补充脾经经气的不足,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。


关元穴

 

理气和血、补虚益损,关元是小肠的募穴。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。《扁鹊心书》里面的,“每夏秋之交,即灼关元千柱,久久不畏寒暑”,艾灸关元,不但可以疏通脉络、强壮腰脊,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,补虚益损。


气海穴

 

扶正固本、培补元气,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体阴阳相协,水火相济。气海穴位于两肾之间,必须得保证它有足够的动力与水相制衡,所以艾灸气海穴是很好的保健方法。

 

立冬后寒冷使人体抵抗力不足,易患感冒、肺炎、呼吸疾病。饮食遵循滋阴温阳原则,有助于冬日收藏。如:牛肉、羊肉、鲫鱼、黑芝麻、黑核桃等。

 

进入冬季后,人体代谢缓慢,养生顺应规律,以敛阴护阳为根本。少熬夜,保持精神安静,心态平和。早睡晚起,有利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,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,精神健康。

 

晨起后搓手心刺激劳宫穴,不仅增强呼吸系统功能,还能祛寒。

 

午时阳光充足,后背是阳气聚集的地方,常晒后背可补充人体阳气,杀毒补钙,提高免疫力。

 

随着气温下降,肾收藏功能减弱,易消耗精气,肾精不足使抵抗力下降易生病、怕冷肾主“藏精”,肾气与冬季相通,这时我们可以推肾经来达到滋阴潜阳、安神宁心的作用。

 

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,如果天空没有太阳,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,万物也不能生长。

 

而人体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,艾灸就像养护我们体内阳气的小太阳,可提高抵抗病邪侵入的能力。

 

在这寒意渐深的时节,让艾灸的温暖驱逐秋天的萧瑟和冬天的寒冷吧!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