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湿气重,到底该怎么祛湿呢?
发布时间:2021-1-3  作者:   打印  关闭

寒湿在我们体内堆积,湿气在体内久积成毒,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的“湿症”,形成“湿邪”,导致身体变得滞重酸痛、精神疲软等问题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。

 

湿气五大表现

 

我们先了解体内湿气过重会有哪些表现吧,看看你中招了没!

 

舌苔厚腻 

舌苔非常的厚或者舌体胖大,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,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太重了,应该及时地调理过来。 

 

 食欲差 

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,没有饥饿的感觉,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,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。这种现象意味着脾胃功能较弱,体内湿气过重,且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。

 

 精神状态差 

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,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,身体特别疲乏,懒得活动,头昏脑涨,易困倦,记忆力减退。古人说“脾气一虚,肺气先绝”,说明脾气虚到一定程度,肺金失养,就容易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。

 

 出油 

如果头部或脸部经常性出油,那么体内肯定存在湿气。另外脸部出现顽固暗疮,消了又长有可能也是湿气所致。

 

湿气是怎么形成的

 

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有外湿、内湿之分。外湿比较好理解,就是由于气候潮湿,或涉水淋雨,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。

 

内湿则多是由人体自身的脏腑功能协调失衡所生,最常见的是由脾虚失其健运功能,水湿停聚体内后形成内湿。内湿常见于素体肥胖,痰湿过剩之人,或贪食生冷,过食酒肉,损伤脾胃。

 

艾灸祛湿

 

艾灸有开郁、祛湿、补阳气等作用,可以快速运化湿气,是很好的祛湿方法。经常艾灸相应穴位,可祛除体内湿气,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。

 

湿气猛如虎,无论是哪种湿邪,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、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,同时伴有精神萎靡、嗜睡、身体发困、不想喝水等一系列“湿浊内盛”的症状。

 

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:

 

肩颈部的大椎穴

前胸的膻中穴

肚脐部位的神阙穴

腰部的命门穴

脚底的涌泉穴

 

从大椎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,肩周炎,头晕头痛,失眠多梦。

 

从膻中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心肺及乳房疾患。

 

从神阙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,特别是女性,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,就容易引起痛经等症状。

 

从命门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,腰膝酸软,肾虚等症状。

 

从涌泉穴进入的湿气容易往上流动,易引起膝关节酸痛等症状。

  

如果你湿气重,不妨多艾灸以下穴位:

 

关元穴

是强健身体的穴位,长期对关元穴进行艾灸,能有效的调理气血,并且对于补肾固精有很好的作用。 

 

中脘穴

常艾灸此穴,能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不良症状,例如食欲不振、目眩耳鸣等。

 

丰隆穴

艾灸此穴有缓解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,尤其对于祛痰祛湿很有作用。

 

湿气是万病之源,对人体的伤害缓慢而隐蔽,尤其需要早发现早祛湿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能有一些祛湿的小妙招可以随时用到。

 

调理脾胃

 

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。脾虚则运化失常,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。平常应吃些膳食粗粮,日常饮茶可喝些柑普茶。

 

远离湿气

 

人体内产生湿气,环境也是产生湿气的重大原因之一。经常在潮湿、阴冷的环境中,很容易受湿气入侵。

 

运动排汗祛湿气

 

湿气可以通过运动排汗从身体祛除,运动可以调节身体器官运作,促进新陈代谢,特别是流汗可以促进湿气有效排出体外。现代人动脑多、体力消耗少,很少流汗,可以经常做些跑步、健走、游泳、瑜珈、太极等容易流汗的运动,有助活化气血循环,增加水分代谢,有助祛除体内的大量湿气。

 

食疗祛湿气

 

薏米、红豆等常见的食材都有很好的祛湿气作用。其中,薏米有利水消肿、健脾祛湿、舒筋除痹、清热排脓等功效,红豆有健脾止泻、利水消肿的功效。薏米红豆汤、党参汤等都有很好的利尿、祛湿气效果。

 

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,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大隐患。如果放任不管,将会引发很多身体上的问题,所以一定要及时祛湿,轻轻松松过秋冬。

 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