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养生灸,这几件事你必须知道!
发布时间:2021-10-22  作者:艾仁德   打印  关闭
霜降,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天气渐凉,秋燥明显,燥易伤津,因此此时的养生重点在保暖御寒。这个时候做艾灸的重要性,谚语云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,而艾灸历来作为养生保健之法为人们所应用。


《扁鹊心书·须识扶阳》说:"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中脘,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年寿也。”


深秋,气温下降,慢性呼吸疾病、肠胃疾病和“老寒腿”容易高发。一些体质偏弱的人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,出现感冒、咳嗽、鼻塞流涕;或闹肚子;膝关节遇冷疼痛。


故,御寒保暖是重点,而艾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,可以温经散寒,加强机体气血运行,达到御寒保暖、提高免疫力的目的。


图片
霜降从何处来?“霜”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,“霜”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,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,而温度越低,空气密度就越大,比重也越大。随着空气的流动,最冷、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,到达最低处(洼地)停留后,逐渐积聚凝华成霜,所以洼地就比一般地方容易形成霜,洼地的植物也就特别容易被霜打。霜降节气一到,表示天气的气温发生了大幅度降低,相对的,我们的饮食起居和养生调理,也要作出应对,以适应节气的变化。



🔥当霜降遇见艾火霜降时节必须做艾灸的三大理由1、秋天易伤人体免疫力天气变化多样,早晚温差大。易受寒凉,耗损阳气,免疫力下降,此时若人体阳气不足,很容易受天气刺激而出现体虚自汗、感冒流涕、过敏发烧、夜寐不安(易醒,多梦)等症症状。艾灸功效:补充气血、提升免疫力、改善睡眠。



2、秋天干燥,易伤气损精  秋天风大干燥,加上夏天暑气蒸腾,人体津液被加速耗损。此时人体若阳气不足,阳气固摄津液的能力会减弱,水分和胶原蛋白会加速流失。导致皮肤干油,色素沉积,暗斑痤疮,毛孔粗大,咽干咽痒,目赤目胀,月经量少,脱发,头晕头痛。艾灸功效:固摄津液,润肤抗衰,补气养血,濡养脏腑百节。


3、落叶悲凉,秋露凝结 
秋季日照减少,阳气收敛,气温逐渐下降。此时人体阳气不足会造成焦虑抑郁、自我评价低、消极少言;加上寒凉之气渐多,造成血瘀气滞、关节疼痛、胸闷气短等。艾灸功效:宽胸理气、温养驱寒、活血化瘀。



通过艾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,可以温经散寒,加强机体气血运行,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。大家可以尝试这些艾灸穴位:

📍关元穴

又名丹田,任脉之穴,在脐下三寸处。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。

主调:各种妇科病、泌尿系统疾病、胃肠系统疾病、各种疝气、浮肿、中风脱证、虚劳损伤、四肢厥冷等。


📍命门穴

督脉之穴,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,其气与肾通,是维护生命的门户。

主治:五劳七伤、虚损腰痛、尿频、遗尿等各种虚寒病症。


📍中脘穴

又名太仓,任脉之穴,在脐上四寸。具有调胃和中、补虚益气、健脾化湿之功效。主调胃肠病症、虚劳百损、四肢乏力等症侯。


📍足三里穴

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。具有补益脾胃、调和气血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的功效,是养生保健的要穴。


艾灸这些穴位补益肾气,健脾和胃,促进脾、肾运化,扶养一身正气,使正气不绝,脾土肥沃,肾水充盈。土沃、水盈、气足,便能生长万物,润养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,人自然会健康了。然而,真正有益身心的艾灸,和烤肉有本质的区别。不只是知道几个穴位就可以的,需要知道艾灸是在做什么,火怎么起作用;不仅需要了解艾灸手法,正确的调息和按导手法也同样重要,以及补泄手法的关系与效果、选穴配伍。更重要的是得会灸、能灸、敢灸,灸了就有效。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