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,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,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。对于神州大地而言,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。
小寒三候
一候雁北乡:
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,此时阳气已动,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。
二候鹊始巢:
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,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。
三候雉始鸲:
“雉鸲”的“鸲”为鸣叫的意思,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。
小寒艾灸,滋阴养肾防寒
艾灸补阳:养肾防寒,艾灸补阳是关键。
寒为冬季的主气,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。寒为阴邪,易伤人体阳气,寒主收引凝滞。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,但基本的原则仍是:“养肾防寒”。
老祖宗早就说过:“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”。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,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。肾的阳气一伤:容易发生腰膝冷痛,易感风寒,夜尿频多,阳萎遣精等疾病;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,肾阴不足,则咽干口燥,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。可见,数九严冬若欲御寒,首当养肾阳。
艾灸补肾阳:最重要的穴位就是关元穴、涌泉穴和肾腧穴。
关元穴:在脐下四横指的位置,我们的先祖们在养生中特别看重这个穴位,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、气虚症,还可以回元阳,道家倡之意守丹田,亦即元气归根之意。
涌泉穴: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足心也。”意思是说: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,来源于足下,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。所以,涌泉穴在人体养生、防病、治病、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,艾灸涌泉穴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失眠,对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疗效。
肾腧穴:对于肾脏的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。艾灸肾俞穴,能增加肾脏的血流量,改善肾脏功能,养护好先天之本,激发先天潜能,充沛人体精力,促进人体造血和排毒机能,达到祛除病痛、养生健体、延缓衰老的目的。
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,督脉被称为“阳脉之海”,总督一身之阳经,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。背部还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,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,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。
腰为肾之府,肾为人体先天之本,主宰着人的生长、发育和生殖。腰背部受到寒冷刺激,容易感冒,也易使局部血管收缩,血流减缓,引起腰背部疼痛。
女性腰部受寒还直接关系到生殖系统,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各种方式的灸疗,可以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,气血更加旺盛,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。所以在小寒时节接受艾灸,就好像冬天给体内补进了缕缕暖阳一般。
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,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,如神阙、气海、关元等。中医讲“背为阳,腹为阴”,腹部为阴则阳气少,更易受寒邪侵袭,故最怕受凉。
腹部受凉后除了会出现胃脘不适、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外,还会影响生殖系统疾病,女性易出现手脚冰凉、痛经、月经不调等宫寒证,男性也可能出现前列腺症状或性功能障碍等,注意腹部保暖,可通过按摩腹部来提高自身的驱寒能力,更可通过艾灸腹部以达到固气、通阳、驱寒之功效。
通过艾灸“关元穴、涌泉穴、肾腧穴”具有:祛除病痛、温肾健脾、延缓衰老、补充阳气、祛湿驱寒之功效。
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。小寒节气饮食宜“温补”,可食补、药补相结合。食补可根据身体的阴阳气血偏盛情况,结合食物的性味有选择地进食牛羊肉、鸡鸭肉、精肉、鳍鱼等食物。
- 每天走一万步能养生?别走错了反而伤膝盖 2021-1-3
- 冬季湿气重,到底该怎么祛湿呢? 2021-1-3
- 养生排毒减肥穴位有哪些 2021-1-3
- 眼部市场必赚的三板斧:市场,技术,趋势你看懂了吗? 2020-12-31
- 冬季艾灸养生保健指南 2020-12-17
- 艾灸如何美容? 2020-12-20
- 三九灸,艾灸的黄金时间到了! 2020-12-16
- 身体的寒湿都藏在那些部位呢? 2020-12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