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快到了,这样艾灸节后不生病!
发布时间:2021-9-18  作者:艾仁德   打印  关闭
转眼,又迎来一年中最温馨的节日——中秋节~中秋佳节,本是万家团圆的时节,也是硕果丰收的时节,更是健康养生的时节。


中秋时节,也是气候变化加速、昼夜温差加大的季节。此时气候正处于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先是秋阳肆虐,温度较高,到“白露”过后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,气候寒热多变。这时候的人往往自身调节能力减弱,特别是老年人处于这个季节时,起居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,以避免秋令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。


记住以下三大原则: 

1、中秋|食养


秋季气候稍凉,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,食养应以妨燥摄阴,滋肾润肺。



在饮食上,以少量椒、葱、韭菜、蒜等辛散食物,配合芝麻、糯米、蜂蜜、甘蔗、菠菜、白木耳、梨、鸭肉、乳品等柔润食品。

至于老人,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。


2、中秋|形养


多喝水、早睡早起。秋天的气候干燥,很易感到口干舌燥,皮肤水份也易流失。



所以要特别注意水份的补充,多喝水、多吃含胶质与水份的水果,避免太激烈的运动。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,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。


3、中秋|预防秋季感冒


中秋时节的养生原则包括预防秋季感冒:应避免过度蒸发食物。



秋初暑气由盛而降,朝凉夜热,日夜温差变化大,到了十月左右,暑气渐退,但逢秋老虎发威时,天气又闷又热,这种凉热不定的天候,最容易感冒。



中秋节做艾灸,防治换季综合症
中秋节做艾灸,从养生出发点而言,则可说成是“雪中送炭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艾以叶为药,性温,味苦,无毒,纯阳之性,通十二经,具回阳,理气血,逐湿温,止血安胎等功效。”艾灸调理,可加速身体的恢复,适应季节更替。
俗话说“秋季无病三分虚”。入秋后,气温下降,人体易出现各种不适,患上“换季综合征”,而艾灸有温经散寒,活血逐痹,消瘀散结、防病保健等功效。除了保健养生,艾灸还可以预防调理一些季节性身体问题。秋季是感冒、腹泻等疾病的多发期,如果能在肺经、脾经、胃经的穴位上艾灸得当,呼吸道、消化道疾病问题便可以轻松应对。

中府穴

位置 :位于胸部,横平第1肋间隙,锁骨下窝外侧,前正中线旁开6寸。功效咳嗽,气喘,肺胀满,胸痛,肩背痛。

肺俞穴

位置: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.5寸, 属膀胱经。功效咳嗽,气喘,吐血,骨蒸,潮热,盗汗,鼻塞。

气海穴

位置:任脉穴位名称,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.5寸。功效:培补元气,益肾固精,补益回阳,延年益寿。

中脘穴

位置: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具体找法如下: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。

功效: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 。

脾腧穴

位置 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功效腹胀,黄疸,呕吐,泄泻,痢疾,便血,水肿,背痛。

足三里穴

位置: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
功效:它具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之功能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