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雪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,古人说:“天地积阴之气,湿而为雨,寒而为雪,缓缓而下,一白千里。”草木消歇闭塞,成冬之时。万物蛰伏,生机潜藏。
人的养生也要着眼于“藏”,《黄帝内经》里也强调了: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。”
小雪时节,活跃大半年的小生灵们,此时都归隐了,“一候虹藏不见,二候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,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很难见得到彩虹了,阳气升天,阴气落地,天和地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,这样近似于绝交的冷静,称之为冬。
冬藏:做好“三藏”,一冬健康
天气逐渐变冷,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,即要注意保暖,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伤害,另一方面又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的郁滞。
中医养生讲究顺时养生,在小雪节气里,人与天地相应,随着气温逐渐下降,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,精、气、神趋向伏藏,机体新陈代谢变慢。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,小雪养生,贵在“冬藏”!
“冬藏”到底要藏什么?一藏身、二藏阳、三藏神。
一藏身
藏身有两层含义:一是冬季冰天雪地的时候要减少外出,尽量待在温暖舒适的室内;二是外出时要藏好身体的关键部位:头、肩膀、肚子、背部、膝盖、脚部,不能受风受寒。
一旦没藏好,轻则感冒头痛、肠鸣腹泻,重则导致肩周炎、关节炎、痛经等疾病的发生。
二藏阳
冬,对应五行中的水,五脏中的肾。冬天,肾脏像水一样开始潜藏、凝滞,人体阳气内收,精气固藏。
藏阳重在护肾!严寒、阴冷、昏暗、情绪低落、节气变化、阴阳交替,此时做什么对你最好?当然是艾灸!
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,对穴位进行熏灼、温熨,激发经络之气,温壮元阳!小雪节气取穴:命门穴、太溪穴、关元穴。
命门穴,顾名思义,就是“生命之门”的意思,命门内含有真阳,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,艾灸此穴能养护“命门之火”。
太溪穴,是肾经上的原穴,被称作是汇聚肾经元气的“长江”,艾灸这个穴位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,增强身体御寒、抗病的能力。
关元穴是“封藏一身真元之处”,灸法借助火力,有行气活血、补益阳气的作用,施之关元,能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。
冬不藏阳,寒凝心脉,心脏易缺血,人会感到心悸气短、胸闷胸痛,所以艾灸命门穴、太溪穴、关元穴除了敛藏肾精,对养护心脏也有帮助。心脏不好、血压不稳定的朋友,最好加灸内关穴、神门穴,加强心脏功能。
早睡晚起也是一种藏阳之道。
《黄帝内经》里提出“冬三月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阳光”。
冬季万物生机闭藏,水面结冰,大地冻裂,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,要早睡晚起,须等到日光出现后再起床。
三藏神
人在暴怒或欲望高涨、精神兴奋时,阳气升浮外越,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散失了体内很多阳气。
因此,人在冬天,情志上也要潜藏,不要轻易动肝火,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,避免过度兴奋,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“佛系”,佛系地看待周围的人、事、物,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。
抓住“冬藏”好补阳
在冬天抓住“藏”的力量,把身体的阳气收藏的越彻底,等到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,根基才会越稳固,一整年都保持精神饱满、阳气充盈的状态。
我们的身体经过这一年的辛劳,精气很容易损耗。精气不够的人,看上去永远都比实际年龄大一点。平时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,眼圈发黑、皮肤没什么光泽。藏好了精,才能保持全身活力。
如何才能收藏好精气?小艾在前面已经提到了,减少阳气的损耗。
- 怎么快速简单疏通身体经络? 2020-11-19
- 如何疏通肝? 2020-11-19
- 容易上火的人能艾灸吗? 2020-11-18
- 胸闷气短如何艾灸? 2020-11-18
- 秋冬上火咳嗽又咽痛?学会对症降火超省事 2020-11-18
- 别再只会说“多喝热水”!应对痛经有这招就够了 2020-11-17
- 为什么明明体内寒凉却燥热上火? 2020-11-17
- 养生泡脚加什么比较好? 2020-11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