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很多还是觉得冷?很可能阳虚了!
发布时间:2020-11-24  作者:   打印  关闭

天气一冷,做什么都“冻手冻脚”的,不少人上班打字的时候,冷得手都在抖。

 

晚上睡觉,就算盖着厚厚的被子,脚也是冷的,离了电热毯、热水袋都睡不着。

 

出现这种情况,提示这个人:很可能阳虚了!

 

《伤寒论》中说“阴阳气不相顺接”,阴和阳接不上了,手脚就凉。当然,手脚冰凉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,但70%以上的手脚冰凉都是因为阳虚。

 

阳虚引起的手脚冰凉

 

阳虚的人不仅手脚冰凉,还很怕冷,感觉自己的身体总是在“咝咝”冒着寒气,尤其是背部和小肚子等部位,总是有发冷的感觉,穿再多的衣服也不感到暖。女性还可能伴有痛经、经血发黑、经前腹痛等毛病。

  

既然是阳虚,除了远离寒凉的食物,注意保暖外,最重要的还是补阳!

 

泡脚、艾灸都是借用外来的热和阳以驱散外邪,补充体内所不足的阳气,即“损其有余,补其不足”,两者合用,对付阳虚引起的手脚冰凉,非常有用!

 

泡脚:冬天泡脚是很舒服、很享受的一件事,泡脚水里可以加上我们的艾仁德足浴包缓解一天劳累,艾草对祛湿驱寒都很有效果。常泡“加料”的洗脚水,活血通络身体好!

 

泡脚的时候让水漫过脚踝,浸泡20分钟左右。泡脚水的水温最好不超过45度,泡到微微发热就可以了,冬天泡出汗小心感冒。

  

艾灸:泡脚后记得把脚擦干,再来艾灸。

 

艾灸取穴:阳池穴、气海穴、关元穴、涌泉穴。

 

阳池穴的意思是蓄积人体阳气的池子,艾灸这里能激活人体的阳气,让阳气都运作起来,很快全身(当然包括手脚)都会感到温暖。
气海穴、关元穴是温经活血方面的经典搭档,艾灸这两个穴位能补气补血,是冬季活下焦之血的经典对穴。


涌泉穴它可以说是“补冬”一大要穴,冬季艾灸涌泉必不可少,不仅有助于温阳,还能滋阴。

三红汤:单纯阳虚引起的气血不通,或气血不足,一碗三红汤就是很好用的方子,方中都是寻常的食物:红枣、红豆、红糖——红豆富含铁质,有补血的作用,红枣能补益脾胃、养血安神,红糖性温入脾,三红合一,补血、活血效果好。

 

除了怕冷的人群,一般体质虚弱、早衰、面色萎黄不华者也可用之补养。久服可使气血旺盛,颜面丰润,改善脸色不佳、手脚冰凉等问题。

 

需要提醒的是,三红汤含糖量较高,不适合有糖尿病的人饮用,该方也需各位家人们根据自身体质进行调节。

 

肝郁引起的手脚冰凉

 

如果你只是手脚冰凉,但身体的其他地方都没有感觉到发冷,同时伴有胸闷或咽部异物感,那你很可能是肝郁了。

 

肝郁气滞,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,气血无法到达四肢的末端,自然手脚不温。

 

肝主疏泄,喜条达,肝郁不舒则为病。

 

艾灸:期门穴、膻中穴、太冲穴、行间穴都是疏解肝郁的一把“好手”,经常情绪低落,总是唉声叹气,或者烦躁易怒的人,多灸这几个穴位能起到活血化瘀、理气散结的作用。

 

 敲膻中:不方便艾灸的时候,可以双手交叉,用鱼际捶打膻中穴,力度从轻到重,每次100下,对保养心肺有好处,还能促进气血的运行。

上热下寒引起的双脚冰凉

 

很多人觉得自己容易上火,但摸下自己的腹部,其实是很冷的。这些人经常会觉得自己膝盖冷、脚冷,但手及上半身都是热的,这是典型的上热下寒。

 

这种类型的人通常睡眠质量不是很好,上热下寒,水火不能交通,心火下不来,心神不能安定,就会造成失眠、易醒。

 

改善这种体质关键是疏通身体内部的“道路”,引心火下来,输送肾水上去,使心肾二脏互相交济。揉腹配合艾灸,是很好的解决方法。

 

揉腹:左手在下,劳宫穴贴在肚脐上,右手叠在左手上,双手紧贴肚脐,以脐为中心先按顺时针方向揉,后按逆时针方向揉。每次揉5~10分钟。揉后如果出现打嗝、放屁,是好现象。 

艾灸:先灸中脘、关元、气海,打通中焦,让气往下走,再灸足三里、三阴交健脾祛湿,将下面的阳气补足,最后再灸涌泉穴引火归元。


金鸡独立:时常手脚冰凉的人还可以学做金鸡独立(闭眼,单腿站立),这种方法可以锻炼通向脚底的6条经络,并将气血引向足底。

  

许多人起初5秒都做不了,但后来可以站上2分钟以上,随着站立的时间的延长,双脚冰凉的问题会得到大大改善。愿各位家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都能暖暖的度过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嘉兴元一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780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