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这5 种汗,是身体在报警!
俗话说:“请人吃饭,不如请人出汗”。汗可以调节体温、体液,排泄体内废物,还可使皮肤表面保持酸性,防止某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。
但是,如果出现这几种“汗情”,你就要注意了,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,需要额外注意!
汗与五脏的关系
通过梳理灸友们的反馈,我们发现,很多灸友平日出汗并不多,但艾灸之后,最易出这5种汗:
1、臭汗——责之肝脾
有人艾灸过后,一身臭汗,这其实是在排出肝脾的湿热。
肝气郁结,肝郁化火,就会产生内热,同时“肝木克脾土”,脾胃之气失于健运,就会产生湿热,困阻中焦。
艾灸过后,肝脾湿热得以从肌表排出,由于这种汗是湿热之邪蕴蒸日久而成,所以味道臭秽。
建议:疏肝理气、清热利湿,可以疏通肝经脾经,如果偏于肝经湿热,艾灸期门、曲泉、阳陵泉、阴陵泉、太冲;如果偏于脾经湿热(手脚心特别爱出汗,因为脾主四肢),艾灸脾俞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、解溪。
2、虚汗——责之肺
有人艾灸过后,虚寒淋漓,这主要是肺气虚所致。
肺主皮毛,司腠理之开阖,同时,肺主卫气的宣发和运行。肺气充足,卫气循行于体表,则腠理严实,汗孔开阖有度,就不会动不动虚寒淋漓;反之,肺气衰弱,肺卫不固,就特别容易出虚汗。
建议:宣肺固表,艾灸大椎、风门、肺俞、膏肓、太渊等穴。
3、冷汗——责之肾
有人艾灸过后,用手一摸,发现出的汗是冷的。
这与肾阳虚有关,由于肾阳不能温煦,所以身体是寒的,而艾灸过后,寒邪随汗液排出,所以汗是冷的。
建议:温补肾阳,艾灸命门、肾俞、神阙、关元、涌泉,或者直接灸督脉。
4、清汗——责之气血
有人艾灸过后,出的汗很清澈,跟水一样,不粘手,这说明气血比较虚弱,气不摄津,所以出的汗其实多为人体津液。
解决办法:补气养血、培元固本,艾灸膈俞、气海、关元、血海、足三里。
5、粘汗、黄汗——责之湿热
有人艾灸过后,出的汗特别粘,而且汗液发黄,同时伴有口苦、舌苔黄腻、小便色黄等症状(与第1条臭汗有雷同之处),这说明体内湿热较重。
解决办法:清利湿热,艾灸脾俞、中脘、丰隆、阴陵泉。同时搭配艾叶煮水泡脚,加速湿气的排出。
有人因为出汗臭呀粘呀,就觉得艾灸不好,其实恰恰相反,这说明体内的湿热等阴邪正被排出,等到灸量到位了,阴邪都排空了,汗就会渐渐正常。
汗与疾病
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,比如在天气炎热、穿衣过厚、饮用热汤、情绪激动、劳动奔走等情况下,人体容易出汗,但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,大多为一时性的。
正常的出汗,有调和营卫的作用,对身体是有好处的。
范围:全身均匀有汗汗量:微微有汗,发潮发润
时间:可持续,不是阵阵冒汗色味:无色或淡黄,味略咸,无难忍异味
次数:一天出汗两三次,大汗不超五次。
但是,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发生改变,很可能是体虚的表现或者是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,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◆异常出汗,提示健康问题:
1、一动不动也流汗——气虚自汗
白天出汗比别人多,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,甚至坐着不动都会出汗。体质较虚、大病初愈或者肥胖的人多见,主要是气虚导致的。
汗出怕风,气虚的人易患感冒,常感觉神疲、乏力、气短、食欲差等,这时候需要吃点山药补一补脾肺肾。
改善方法:多补气
自汗多为气虚不固,建议多食用山药、扁豆、栗子、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,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,改善气虚症状。
在艾灸选穴上,推荐气海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。
气海穴是大名鼎鼎的「补气穴」,前人有云:「气海一穴暖全身」,意在强调气海穴有温阳益气、化湿理气之功。
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,是统摄元气之所,能培元固本、补气益精。
俗话说「常按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」,按足三里能补中益气、扶正祛邪,是补益气血的要穴。
2、常常睡觉出大汗——阴虚盗汗
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,轻者入睡后稍有汗湿,重者每晚衣被尽湿,醒后汗停,这种在中医里叫作盗汗,主要是阴虚火旺导致的。
经常盗汗的人,常伴有手脚心热、两颊潮红、口咽干燥、容易心烦失眠等问题,这时候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。
改善方法:滋阴
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,阴阳不调。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,如枸杞、桂圆、阿胶、麦冬、山药、百合、银耳等。
出现阴虚盗汗的人,可以通过揉按,或艾灸阴郄穴、后溪穴、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。
3、半身汗、奇怪汗——警惕糖尿病
上半身有汗,下半身无汗,或在进食数秒后,忽然出汗,同时伴有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,要警惕糖尿病。
4、胸闷汗、出冷汗——提防心脏出事
心脏出现问题时,由于体循环淤血,会导致周围血液回流受阻,毛细血管压力增高,液体渗出,如果出汗特别是出冷汗的同时,还存在胸闷、胸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,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。
5、全身汗、持续汗——当心甲状腺疾病
经常出现莫名的燥热,随后全身出汗且持续出汗,这样的情况,可能显示你的新陈代谢处于异常旺盛状态下,或许是甲状腺给你发出异常的「信号」。四、调理方法
糖尿病、心脏病、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多汗,要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。
为什么怎么灸都不出汗呢?
也有灸友发问:为何她怎么灸就是不出汗呢?
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曰:阳加于阴谓之汗。
“阳”,指体内的阳气;“阴”,指体内的阴液。所谓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,就是说:汗液是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下,从汗孔排出的液体。
换言之,汗是津液所化生,且汗的有无、多少,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。
灸后不出汗的情况,多见于两类人群,一类是刚接触艾灸的灸友,另一类是艾灸时间较长的灸友。
1、刚接触艾灸的灸友
在最初艾灸的10-30天内,这部分人往往不怎么出汗,说明他们经络瘀堵较为严重,体内正气不足以驱逐邪气,所以病邪暂时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体外。
尤其那些阳虚之人,阳气匮乏,还怎么“阳加于阴”呢?只有等体内阳气足了,正气恢复了,排汗功能恢复正常了,外邪才能慢慢通过汗液排出。
也就是说,此时不可停灸,否则前功尽弃!可以多灸关元、足三里等穴,以培补正气,增强人体排出外邪的能力。
2、艾灸时间较长的灸友
对于他们来说,由于常年艾灸,体内阴阳相对平衡,已经没有毒素、浊水、多余的津液需要排出,因此艾灸就很少见到出汗的情况。
艾灸出汗虽好,不可过量
曾经一位大姐接触艾灸不久,觉得艾灸挺好,非常沉迷于此,但是紧接着问题来了:出汗太多了,甚至可以用“汗如雨下”来形容,而且人特别乏累。
一般来说,出汗多时,只要人不感觉疲乏,那就没有问题,只要多饮用温开水,及时补充体液就行。但像这位大姐这样汗如雨下,可不是什么好兆头。
在中医眼中:汗出于心,在内为血,在外为汗。就是说,汗为心之液,而心主血,所以汗血同源。出汗过多,不仅会耗气,还会伤及津液而损及心血。
*最近文章:
- 立秋之后:一年中最能掉头发的日子来了 2021-8-18
- 4个伤腰的姿势,你可能每天都在做! 2021-8-17
- 子宫肌瘤,该不该留? 2021-8-17
- 怎么才能远离妇科疾病呢? 2021-8-7
- 脱发掉发能用艾灸吗? 2021-8-6
- 教你一招,与腿酸说拜拜 2021-8-5
- 你想轻松远离肥胖吗? 2021-8-5
- 高血脂可以艾灸吗? 2021-8-5